志愿风采丨陶勑恒:践行行知大爱精神 呵护儿童心理健康

  我是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的创建者。我十几年如一日,默默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大爱奉献精神,由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到全面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宁静的心灵港湾。

  开设国内首家短号码心理热线

  1992年,当时还是南京教育学院(晓庄学院前身)一名普通心理学教师的我,创办了“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一间5平方米的小屋里,我靠着一部电话、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利用业余时间开通了“中小学生谈心电话”。从第一声电话铃响起,我就与这座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4年,南京市教育局成立以“陶老师”工作站为名的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2005年热线启用的“陶老师”短号码96111,成为国内首家短号码心理热线。在我的带领下,“工作站”目前已壮大为由24名专职人员和百余名志愿者组成的专业服务机构,开设了24小时电话热线、QQ、微博、信箱、流动服务站等平台,并纳入了紧急危机干预的平台。

  24年来,作为专业教师,我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但是24小时不间断开通的热线需要我;双休日面询需要我;危机干预的紧急介入需要我;下基层的现场服务需要我;晚间的研讨与督导也需要我。所有的一切,我毫无怨言、乐此不疲。

  “有烦恼,打电话96111找陶老师!”如今,这个专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已是孩子们值得信赖的心灵港湾。我和我的团队也成为晓庄这片沃土上继陶行知先生之后又一个家喻户晓的“陶老师”。

  提供心理救援解心结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参加教育部统一组织的灾区心理援助工作指导小组工作,担任危机干预组和哀伤辅导组组长,对在灾区实施心理援助的工作者与志愿者进行培训与指导,先后五六次奔赴四川灾区持续开展了近2年的心理救助工作。

  2010年,担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全国辅导中心副主任后,我把服务范围、关爱对象延伸至全国。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3年四川芦山“4·20”地震发生后,教育系统紧急行动,全力开展抗震救灾。为做好灾区中小学心理援助工作,经教育部遴选,基础教育一司派遣我作为“教育部芦山地震灾后中小学心理援助工作组”成员,在四川省教育厅的统一组织下,赴地震灾区开展心理援助相关工作。4月27日中午,我启程出发,赶赴四川雅安。参与制定雅安市中小学灾后心理救援和重建方案,并直接进入震中灾区的一线中小学,与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心理辅导。我到雅安地震灾区参与中小学心理援助工作较为紧张,大多是白天直接到灾区学校工作,晚上开情况分析会,每天都工作至深夜。专家工作团队正在一面开展直接心理服务工作,一面进行情况分析,并考虑下一阶段的工作。“那个时候,学生住在板房里,教师住在危房里,教师们为了保护学生义无反顾,真正无私奉献的人不是我们,而是那里的教师……”这位向来充满阳光、笑容可掬的老人每每谈及此事忍不住哽咽着,落下了热泪。我想说的是:“救助工作结束时,当地的教师们非常感谢我们,但其实真正应该感谢的人是他们自己!我在南京有安稳的家,我的家没有被震过,我就要离开了,可一直坚守在灾区的人是那些教师,保护、帮助孩子重新恢复生活希望的人也是他们!”

  2014年青奥会在南京举行,我成为了一名青奥志愿者,在此之前还是亚青会的火炬手。“陶老师”工作站承担了南京12所高校4000余名大学生青奥志愿者的心理辅导工作,着重让志愿者们学会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把情绪憋在心里,更好地和别人沟通,达到身心的放松。

  温暖更多受伤的心

  2016年6月23日下午,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突遭强冰雹、龙卷风双重灾害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我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依然关注灾区救援工作的开展,与中科院心理援助阜宁工作站、江苏省心理协会等救援单位密切沟通,经常在晚上12点以后还在了解灾区情况,评估对方需求,研讨工作方案。关心灾区人民、救援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及各种身心症状。为“陶老师”工作站成立的心理援助小组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虽然被救援组队友一次次轰出群组,要求我必须休息调养休息,但我依然坚持为灾区前方后方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我获得的这些荣誉,这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可,对我努力的肯定。但我不是楷模,不是榜样,那些住板房、挖地洞、砌墙壁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在为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建设默默付出,但他们没有荣誉,我只是和他们、甚至更多的普通人一样,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很平凡,没什么特别的。”如同雨水平凡却滋润万物,我用心做的每一件份内事,其实不仅温暖了千千万万受伤的心,也让我自己得到了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