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风采丨冯生广:正德与人 至善与心
冯生广,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发起人。他用18年的坚守,10年团队的“薪火·逐梦”,带动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了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
18年,简单不简单,平凡不平凡。
1998年,担任宁夏财校96级审计班班主任的那年,我的志愿服务开始,一颗爱的种子在我的心底悄悄埋下。不知不觉,这颗种子已与我一起成长了18个年头。
作为一名教师志愿者,回想起那些点点滴滴,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画面,定格在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自豪。那真挚如阳光般的温暖,是我今生最宝贵的财富和永恒不变的回忆。
用坚持,让缺陷的生命向幸福出发
王龙,一个住在西夏区正茂社区一间只有几平米的陋室里,与老父亲相依为命的智障青年。记得第一次走进王龙父子家中的画面,漆黑的小屋,刺鼻的酸味,衣衫褴褛的父子俩……,从那天起,我们便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帮扶之旅,周周必去,年年服务。7年的坚持,使得生理年龄24岁,智力只有6、7岁孩子水平的王龙,记住了志愿者的名字,学会了唱歌聊天,感受了温暖关爱,懂得了感恩父亲,让自己的生命向幸福出发,尽情描绘美丽的人生。
用坚强,让生死的离别来充满正能量
癌症,提之避讳、对之悲痛、得之畏惧。一对两人均患癌症的夫妇却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抗癌几十年的金婚夫妇,在妻子离开的那一天,对志愿者们说:“虽然老伴走了,我依旧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可是我要向她那样,坚强的活着,我把她的衣服送给了小区其他贫困的家庭,希望能继续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其实,从与他们相处的那一刻起,他们都是不管身体多痛,只要见到志愿者就笑着和大家聊天,教大家学手工,讲为人处世之道。无论生死,用坚强微笑,就是给他人最大的能量和动力。
用爱心,让正德与人,至善与心
蓝天白云、绿山棕土、黄肤红心,在天、地、人融为一幅美丽画卷的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田坪乡李沟村、田坪乡三岔村某角落,在2012年、2013年、2014年的7月,有这样一群人,用知识、奉献、关爱、友善谱写着‘三下乡’支教之路的美丽赞歌。
在沙沟乡阳庄村,一个荒废十几年的院落,人高般的野草肆意的疯长,陈旧的灰尘残留着过去的痕迹,三间屋子、几张桌子、十几个凳子、一块黑板、一些散落的杂物。忙碌的一天开始了,8个人,掏厕所、锄野草、扫房屋、摆桌凳……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组成了支教的小课堂,白天桌凳、门板用于课堂教学,晚上变为志愿者的睡卧之席,备课、上课、农耕、调研是大家的每日必做,一做就是20天。村子里5里路的地方,有一个水坝,是村民们所说的“苦水”,只能淘米、洗衣,不能饮用,大家吃的水,是从几十里外的地方用车拉来,一方水80元,稀有的水资源,让大家格外珍惜。而20天没有洗澡,也成了每个志愿者心中深刻的印记,至今,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也成了每个人日常的生活习惯。
一个大雨瓢泼的雨天,清晨,噼里啪啦的雨声将我们唤醒,望着对面被雨水洗刷的大山,看着乡间雨水泥泞的小路,确实是蜗居、休闲的‘好’日子。不一会儿,“咚咚咚……”,阵阵的敲门声响起,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惊讶不已。疑惑的打开门,只见一个个湿透衣衫、泥土满脚的孩子们,正背着书包、拿着课本准备来上课,雨水顺着发丝,落在地上,滴答滴答的响着,身后一个个小泥坑连成串儿。但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仿佛只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我们真挚的信赖。
在田坪乡李沟村,一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外面的车辆无法驶入,只能步行翻山越沟才能到达,大家自己集齐的爱心物资,字典、橡皮、铅笔等等,是专门为那里30个孩子准备的礼物。早上六点钟出发,目的明确,路线不定,看见一个大叔,便问:“上圈怎么走?”“翻过这个山头,沿着深沟一直走就到了”,“需要多久?”“大约三个小时吧!”,于是,便开始了道路的探索。
经过三个小时的走坡过沟,终于看到了翠绿中若隐若现的房屋,紧接着是几个孩子挥着手,大喊着:“他们终于来了”。学校的两排房子立在半山坡上,待我们走上山坡,这个山头、那个山头的孩子们不知以如何的传递方式和行走速度,已经在学校门口集合。
因学生放假,教室许久未扫,课桌上有了一层小鸟做窝掉下的土渣,还有少许的鸟粪落在桌角,看上去,可以容纳近50位学生。旁边的办公室仅放了两张课桌,几个凳子,桌边放了一本画册,是孩子们的作品,墙上贴了十来张陈旧的照片,有孩子们玩耍的、有六一儿童节的、有颁奖的、有大家的合影,偶尔的漏雨,也只有自己维修。
这里的教学时间均是与乡上统一安排的,三年级以上的孩子要到李俊读书,因相隔几十里的山路,小小的孩子,就要住校,假期才能回家。早上的自习靠的都是孩子们的自觉性,年龄分布一年级在5-11岁,二年级在9-12岁,平时教室用水由大一点的孩子从井里挑,后一排的教室在冬天由于过于寒冷,就改到前一个上课,新学期的书本,都是老师亲自走出深山,骑摩托车行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带回来。
当我们的志愿者为孩子们上课时,在教室门口,我们对孩子们说:“上课了,都快进来”。孩子们推推搡搡没有一个肯进来,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这里唯一一位年仅20岁的老师说:“孩子们在等你们先进去”,那时的我们,都被孩子们那可爱而又真挚的眼神打动。9岁就喜欢名人名言的张贺飞,五年级就感悟“人生是不可能没有幸福的,只是它还没有来到你身边”的马江莲,为志愿者送米送菜的村民们……这一切汇聚成爱的海洋,将至真纯善存于心间,为你,为我,为大家,为社会,亮起一盏盏的生命之灯。
18年的志愿坚守,10年的“薪火·逐梦”,不会忘在福寿园生命教育健康基地,使志愿者懂得了珍惜生命,珍爱生活;在宁养院照顾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使即将走向另一个世界的人少些遗憾;在西夏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引导折翼的天使们融入正常的生活,他们点滴的进步,是我们最大的骄傲;在新天地老年公寓、纺苑社区、217社区、伊地社区、八一社区,我们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伴,为孤寡老人送去一丝温暖,在他们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候充当一下他们的亲人;当然,志愿者的生活中不缺少欢声笑语,在西夏区回民小学,陪农民工的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快乐。
一路走来,团队的成员不断增加,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小队伍,成长到今天在校注册志愿者1037人的团队,逐步形成了以“薪火•逐梦”为品牌的四大活动,即银川福寿园“生命健康教育”活动、西夏区五小“大手牵小手,关爱留守儿童”帮学助困活动(现为西夏区回民小学)、朔方路正茂社区定点帮扶王龙活动、李嘉诚基金会“宁养院”宁养义工活动。先后建立了银川市西夏区正茂社区、回民小学、星光巷社区、新天地老年公寓等7个志愿服务基地,涉及了校园周边的8个社区、5个社会机构的志愿服务。形成了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了10年团队的“薪火•逐梦”。
而在这志愿服务的道路中,也非常感谢这些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直与我同行,将“薪火·逐梦”的旗帜传递至今。这面旗帜:薪火,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的志愿者,一届又一届的传递者,薪火相传,永不熄灭;逐梦,意味着志愿者、传递者,都有着共同的梦想(即行善举义,孝行天下),纵然‘无限风雨路’,依然‘爱心永相随’,共同将我们梦想的火炬代代相传。它诠释着我们的真心、真行。
作为一名教师志愿者,我将继续前行,用简单、平凡的行动诠释不简单、不平凡的志愿服务,用心了、付出了、践行了,就是圆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