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风采丨谢彬蓉:甘做大凉山的“播火者”
我坚持做一名坚定的播火者,在大凉山寒冷的冬天把爱与温暖 传递到彝族同胞的心中,在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守望相助,用无私 大爱助力凉山彝村脱贫致富。
1993年7月,我从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参军 入伍;2007年12月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3月自主择业,在内 蒙古艰苦边远地区工作20年。2014年2月,我赴四川凉山支教,是 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教学点的支教志愿者兼教学负责人。
将支教作为梦想,回报人民
作为军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退役军人要回归人民、更 要回报人民,于是我便把赴凉山彝村支教当作实现梦想、回报人民 的最好方式。从小受到曾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回乡任小学教 师的父亲影响,我在大学毕业时选择了参军入伍,圆了军人梦。但 作为一名师范大学毕业生,我心中还有一个教师梦。
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20年后,我选择了与同样是军人的爱人一 样,自主择业回到家乡重庆。国家对自主择业干部的待遇很优厚, 家里没有后顾之忧,便寻找义务当教师的信息途径。
我偶然在网上看到凉山彝族地区教学相对落后,长期急需能吃 苦、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想起当年“彝海结 盟”,红军经过凉山时得到彝族同胞的巨大帮助,到艰苦边远的山寨 支教应该是我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最好方式。
征得家人同意后,我开始向一些当教师的同学请教,同时在网 上进行了专题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支教能力。
为了方便支教,在2014年2月22日我鼓足勇气把退役后特意 留的长发理成齐耳短发,第二天毅然踏上了支教之路。2月24日, 我到达支教的第一所学校———西昌市附近一所民办彝族学校。那里 环境卫生条件不太好,没过几天,我的眼睛就因重度感染而不得不 进行手术治疗。在康复期间,我一边教书上课,一边用部队的标准 要求大力整治学校的环境卫生。一段时间后,校园卫生得到彻底改 观。校长的母亲说:“谢老师,你当兵的确实不一样,现在卫生好 了,我很喜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先后出资1000多元,并募资 2万多元,帮助孩子们修建了教室,让128个没有学籍的孩子全部进 入一所公办学校学习,并统一进行了学籍注册登记。
原以为尽心尽力完成一个学期的志愿者服务就可以安心离开了, 但一次监考却再次拴住了我的心。我被抽去乡中心校监考,本来以 为那里软硬件好于支教学校,孩子们的成绩也一定会更好。但情况 并非如此,看到孩子们试卷上的空白和歪歪扭扭不成形的汉字……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里的教育固然需要资金和硬件的支持,但 最匮乏的资源却是教师。于是我便下定决心留下来。我不但要留下 来,还要往山里去,做彝族孩子们真正的老师。这一留就是3 个 学期。
2015年8月23日,我结束了民办彝族小学的支教服务,来到更 加偏远的扎甘洛村。这是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彝族村寨,教学点里 只有六年级的10个孩子。整个村子的教育基础较差,除了吉克古克 书记能简单与外人交流外,其他人几乎是不太会与外人交流的。小 学六年级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讲不出来,有的两位数加减 法和乘法口诀也不会。大部分孩子都十四五岁,有的十八九岁了, 但有些孩子没有规矩意识。
班里的女孩阿果经常逃学去放羊。有一天,我冒着大雨去山上 找孩子回学校,结果也没找到。我晚上带着一个“翻译”去家里做家 长和孩子的思想工作,耐心地告诉他们:“阿果年龄小又聪明,如果 不读书,会非常可惜。孩子又是家里老大,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有 出息了才能帮助弟弟妹妹读书。一个帮一个,家里的日子才会好起 来。”多次劝导以后,阿果再也不逃学了,已经读九年级了。孩子的 父母感觉到我确实是为了他们的孩子着想,他们也跟着学普通话, 经常主动跟我交流孩子的情况。他们家现在还有两个孩子在班里读 三年级,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家长,我随时随地跟村里男女老少 学彝族语,随时记在本子或手机上。我现在已经能用简单的彝族语 和村里人交流。当年六年级的情况,让我有点失望,同时又让我心 中升起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把他们教到小学毕业,一定 要留下来从一年级开始教他们的弟弟妹妹,让他们的弟弟妹妹得到 较好的启蒙教育,将来跟他们不一样。
这一留,又是7个学期。我已持续支教到第10个学期。我想通 过自己的不断坚守,让大山里的教育基础更为坚实牢固。在一个期 末,村主任以为我再也不来了,满眼泪水拉着我的手说:“谢老师, 你走了,小布就没希望了。”他觉得孩子老大是家中的希望,似乎没 有了我,家里就没有希望了。
还有一次,我背一名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家中没人,我在陪 着说话时孩子不经意间叫了一声“阿嫫”(彝族语妈妈的意思)。看着 孩子依恋的目光,我先是一愣,然后眼泪就情不自禁流了下来。这 是一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泪水,也是一种幸福的泪水!
我的女儿在上海求学、上班,离家很远。在大凉山上,我就把 这几十个孩子当成自己女儿一样喜欢着、疼爱着。有的孩子在作文 里写道:“我们生病时,谢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爱我的谢老师!”一声声甜甜的“阿嫫”,饱含的是信任和依恋,也更加坚定了 我当好大凉山的女儿,当好彝族孩子“兵妈妈”的决心和意志。
扶贫先扶智,还要扶志,更要融入群众,把支教作为助推彝族 同胞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当成支教志愿者、退役军人义不容辞的 责任。
尽管支教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大凉山的贫苦和人们对知识 的渴望都是我没有想象到的。
所在的扎甘洛村,夏天多雨,冬天多雪,交通不便,村民以苦 荞和洋芋粑粑为主食,终年难得吃上几回绿色蔬菜。刚来学校时, 路不通,进山是村支书来接,看着窗外的悬崖峭壁和不像汽车走的 土路,我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曾因害怕坐车,我徒步用11小时下山 到镇上买过生活物资。
支教学校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土坯房,只有一间教室。我的 宿舍、办公室兼厨房是另一间土坯房。
然而,就是这样的土坯房,也在2016年夏天的一场暴雨中垮塌 了。当时这间屋子连同教室的屋顶,因长时间被水浸泡而塌了下来。 所幸当时不到9点,我还在辅导一名学生学习。我们一起手忙脚乱 地抢出了教案和试卷,我自己的行李箱却被砸坏了。
山村的供电很不稳定,经常停,一停就是数天。学校当时也没 有水,生活用水得到村民家背。一到冬天,村民家的水管结冰没水 时,我就和学生一起到小溪沟里用塑料壶背水。
2017年1月5日,考试完该下山时,我想烧水把头发洗干净, 回家给家人一个好印象。可是停了几天电,也没有水,怎么办呢? 正在发愁之际,村支书从他家的火塘里烧了一桶水提到学校。快洗 完时,班里姐弟三人已从家里抱来木柴生好了火,帮我烤干头发。
虽然没有家务要做,我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把时间掰 成两半。教一年级时,我坚持整整一年每天放学后和每周六给班里13名学生补课。我曾连续18天上课、补课、排节目,累到10年没 犯的偏头疼犯了,但坚持上课5天。后来偏头疼实在难以忍受,我 才在学生家长和其他学校教师的帮助下,去了县城看医生。第二天 稍微好一点,我就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生怕耽误了学生的课程, 影响教学成绩全乡第一的美名。
正因为亲身感受了条件艰苦,我才不希望孩子们和他们将来的 孩子们还继续这样下去。我希望乡亲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反 哺家乡、建设家乡。我用爱培育并陪伴现在的30个孩子。中午孩子 们不能回家吃饭,过去大冬天也吃自带的冰凉食品。我就在下山时 自费购买保温饭盒送给孩子们,现在孩子每天都能吃上从家里带来 的热饭。
在支教期间,正值国家脱贫攻坚阶段。我认识到山村的教育、 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应当被重视。因此,我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题, 更教孩子们如何养成文明和卫生习惯,把品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年级开学后一个星期内,我没急着教孩子们学习课本知识, 而是进行了一星期“军训”;把提前准备的洗漱用品发给他们,教他 们洗脸、刷牙、洗头,训练他们站“军姿”,然后在镜子前看自己的 新模样。我还教孩子们见面鞠躬问好、临行挥手道别,组织孩子们 走队列、练广播体操。这些“招数”看起来不起眼,但对自由随性惯 了的孩子来说,却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好办法。
慢慢地,这些孩子懂规矩、有礼貌,也没有人逃学了。我就趁 热打铁,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习,用手中画 笔描绘心中的梦想,通过阅读感悟书中的道理;组织品学兼优的孩 子们到山外游学,增长见识。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我从网上现学现 卖,带着孩子们编排了《种太阳》《我是勇敢小兵》和彝族语《上学歌》 等文艺节目。每年我都组织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和夏季亲子运动会, 很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我自学第八、九两套广播体操,再教给孩子们,坚持每天做广播体操以强身健体和锻造“勇敢小兵”的坚强 意志和品格。
当年的一年级“小花猫”“鼻涕虫”们,已经变得讲卫生、懂礼貌, 能用较流利的普通话大方地和外来人交流,能写出非常漂亮的汉字。 家长们虽然不善言辞,却把一件手工缝制的“格鲁衣别”送给我。那 是彝族同胞最真诚的待客之礼,乡亲们把我当成这个高山彝村的女 儿对待。
经过不断努力,那13个孩子中的布达,学习成绩上了很大一个 台阶。他非常喜欢课外书,能非常流畅快速地阅读课外书籍,已经 读完绘图版《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我特别注重孩子们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先后募集了几百本 儿童课外读物,几年来坚持每周至少上一节阅读课。在平时的言传 身教中,家长和孩子们都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10个毕业生中有 7人继续读初中,升学率70%。连当年已经19 岁的女生也读了 初中。
现在,这些孩子们特别大方、阳光、自信。我就像看到自己孩 子有出息了一样,感到无比欣慰。扎甘洛村小已经走在了当地精准 扶贫“小手拉大手”“五洗工程”“四好”目标的前面了。村书记曾说: “谢老师,我发现你来后,我的村民都比原来好管理些了。”这正是 “一位教师影响一群学生,一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 个村庄”的真实写照。
办法总比困难多,勇于挑战更是军人的本色。我把艰苦环境当 成历练修行,把民族团结的回馈和各方的温暖作为强大精神动力坚 定前行。有人问我,在山大沟深的大凉山害怕吗? 的确,刚到大凉 山,面对放学后一个人的夜,我也曾害怕过。但对于曾经是军中的 “小钢炮”的我来说,那些都不算什么。让我真正害怕的是每次放假 时,孩子们那依依不舍的目光,家长们十里相送的场景。特别是假期里孩子们接二连三的电话:“谢老师,什么时候开学? 您还来不 来?”孩子们在日记里写道:“我想放假,因为放假不用天天写作业。 我又不想放假,因为放假不好好写作业谢老师就不回学校了。
村支书每次送我下山时都抱着怀疑的神情问:“您下学期还来 吗?”我总是坚定地说:“来!”前两个学期,书记都不信,因为此前已 轮换了八九名代课教师。而且邻村因支教教师提前离开,10多名孩 子就只能停课在家。
我所教的学校在全乡乃至县里有了名气,邻村的家长翻越两座 大山、走好几千米的路,也要送孩子来这里读书。村支书曾说:“你 就像枝头的百灵鸟。在村民和孩子的心中,你的声音就像百灵鸟一 样动听,你的到来就像百灵鸟一样会给我们带来好运。孩子们的读 书声也和你的声音一样好听,我们山区孩子有希望啊!”
平时,我一有时间就去家访。村里家家户户的情况,我都很清 楚。村子发展党员、考察时也要听取我的意见;还把全村最好的房 子给我住……
这些仿佛再现了当年“彝海结盟”军民鱼水情的场景,也让大家 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彝汉守望相助的情谊。这是我的第三故 乡,这里有我的孩子们,我怎能不来? 正如我写的诗《风和蒲公英的 约定》那样,我和孩子们一放假,便准备着要赴下一个开学的约定。
家庭、社会和组织对支教的支持
支教的这5年,我能够坚守下来,也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丈夫知道我支教生活艰苦,每个假期回家,都全力做后勤。买 菜、烧饭、洗涮等都舍不得让我动手,还帮助下载教学资料等。受 我感染,丈夫也于2019年7月积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主动报 名支边到新疆,为城乡居民和牧民们提供法律援助。女儿起初担心他的身体,不同意支教。当了解到我与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她就 默许了。现在她经常从上海打来电话关心我们的身体、生活和弟弟妹妹们的学习情况。
我的战友、同学和一些爱心朋友,总是在学校物资困难的第一 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所在党组织也非常关心我的支教工作。重庆 市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相关部门除了平时电话关心外,每到“八一”还 到我的家里慰问,请我参加相关座谈,安排我重回大学接受继续教 育,为更高效、科学地支教提供有力保障。
大凉山虽然偏远,但却从没有被遗忘。2018年2月,习近平同 志来到凉山,看望当地群众并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我与当地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关于脱贫的讲话,既感受 到了党中央对彝族同胞的关心牵挂,也感受到了身为大凉山支教志 愿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这一座座坚实的后盾,将支撑着我在大凉 山支教路上坚定前行!
大凉山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有家庭、社会和组织上的温暖。我 要做一名坚定的播火者,把爱和温暖传递到彝族同胞的心里,在民 族团结的大家庭里守望相助,让孩子们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用支教助力凉山彝村的精准脱贫。